“我记得,在茶馆里,大伴和他们聊过这样一个话题。”
“那些西洋人说,我们这里用木头建房子,他们用石头,把石块和石块之间,用一种特殊材料粘合。”
潘季驯皱眉:“糯米浆?”
朱翊钧摇头,转身去看冯保:“大伴,他们说的是什么?”
冯保想说水泥,想想还是用了葡萄牙人的原话:“火山灰和石灰。”
“对!”朱翊钧一拍大腿,“那佛郎机人吹牛,说他们那里用火山灰和石灰能修建十几丈高的神庙,要真有他说的那么好,那咱们就拿来修筑河堤,倒也符合你的要求。”
潘季驯听完他说的,也对这种特殊的粘合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:“要是能亲眼看一看就好了,若真能用来修筑堤坝,臣立即组织匠人研制。”
朱翊钧说道:“那些欧罗巴人能做出来,咱们肯定也能。”
“思云!”他越想越觉得可以试试,于是把刘守有叫来,“你派两个锦衣卫,去南京请几位西洋人过来,协助治河。”
他想想又觉得这个办法还是有点慢,于是,又命人传旨福建海澄县,让当地县令和市舶司发下告示,让出海的商船帮忙寻找这种材料,最好能寻来几位擅长建造的西洋工匠,朝廷有重赏。
此举招来了许多山东、河南当地官员的反对。
反对的理由很简单——我大明乃是天朝上国,繁荣强盛,地大物博,从来只有周围的属国派遣使者朝见求贡,区区藩国蛮夷的奇技淫巧,怎能用来治河铸堤,岂不儿戏?
朱翊钧看着这群老头子,听他们你一言我一语,又是外藩,又是小国,又是蛮荒之地,言语间满满的都是鄙夷,一个个口若悬河,把人家贬得一文不值。
朱翊钧看着这些人,脑门上仿佛都贴着标签,这个愚昧僵化,那个盲目自大、还有那几个,都在坐井观天。
他在南京的时候,觉得普通百姓对于舶来品的接受程度很高,而越往北走,远离海港接受程度越低,尤其是这些傲慢自负的老头子,那副拒人千里之外的嘴脸,真让他反感。
前两天,他们反对潘季驯的《两河经略疏》,朱翊钧已然略感不快,今日又来跟他作对,仿佛只要他这个皇帝赞同的,他们这些文臣就一定要反对,若非如此,体现不出他们的老成持重。
朱翊钧听着听着就笑了,甚至鼓起掌来:“不愧是大河沿岸的读书人,骂起人来都不重样,唾沫星子也跟着决口了。”
“一个个都这么能说会道,看不起这个,看不上那个。行吧,都这么有本事,那你们给朕想个解决方案。”
“三日之内,想不出来,全部革职查办!”
一帮老头子刚才还在引经据典讽刺外藩蛮夷,此刻听了皇上的话,脸上的得意与傲慢立时烟消云散,一个个争先恐后跪下磕头认罪。
“呵”朱翊钧冷笑一声,“朕记得,你们以前都很有骨气,但凡皇帝与你们的想法相悖,都要上疏请辞,今儿认罪为何这般爽快?”